10月25日去看了一部舞台劇《敦煌。流沙。包》。
老實說﹐我不是很看得懂。編劇(兼導演)的用心良苦﹐對我這個初學者來說﹐確實有點深奧。可是﹐過後自己經過一番"回味"後﹐覺得劇中其實丟了很多問題給觀眾去思考的。整部戲出現了許多強烈的對比﹐例如: 輕vs重﹑流沙vs實在﹑對vs錯﹐走vs留﹐等。
我個人特別喜歡導演用流沙這個概念。記得曾經讀過一本小說﹐裡面有一段是說現代都市人忙忙碌碌的﹐每個人都在為了追求心中某一樣東西而不停地努力﹑不斷地去拼。可當他們覺得自己已得到了想要的東西時﹐其實是一點都不實在的。好比手中的沙一樣﹐雖然掌握在手中﹐可卻一點都不實在﹐因為一粒粒的沙子很快地就這樣從手中流失了。
這不禁令我想起黃鶯鶯唱過的一首歌﹐歌名是"哭沙"﹐一首我非常喜愛的歌。歌詞中有一句是這麼寫的:"讓那手中瀉落的沙像淚水流"。怎樣? 是不是很有意境呢?
認識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有收集不同地方的沙的習慣。當初是因為偏愛到有海的地方度假﹐所以就涌起了收集沙的念頭﹐當作是一種 "到此一游" 的紀念。後來竟演變成紀念朋友們的 "到此一游" 而非本人也!
再回到那部戲。整部戲的背景是以 "流沙" 為主﹐因為故事就發生在 "流沙鎮" 里。值得一提的是﹐導演巧妙地將 "沙" 給 "人格化" (personify) 了! 導演賦予了它生命﹐讓它在戲里有 "一角之位"。通過戲里其中一個角色名叫李鴨仔﹐讓我知道 "沙" 的存在和力量:
"你看看這些沙。。。每一粒都有牙齒的。。。他們想蝗蟲一樣﹐會咬東西的﹐你聽聽。。。他們正在咬東西呀。。。一小咬﹐一小咬﹐神不知﹐鬼不覺。。。他們已經咬了幾千年﹐我們的家宅早就已經被他們蛀光了﹐不用多久﹐他們會把我們也蛀掉﹐你有沒有想過有一天﹐一覺醒來﹐見到自己只剩下一堆骨頭﹐皮沒有了﹐肉沒有了﹐只剩下一堆骨頭﹐什麼都沒有了? (取自與《敦煌。流沙。包》導想)"沙" 在這裡變得好可怕噢! 一樣可以很浪漫﹑很憐惜的東西﹐也可以很恐怖﹐因人而異。
對我而言﹐我嚮往當一粒 "沙"。雖然它很小粒﹐根本一點都不起眼﹐但它卻有它存在的意義。我希望我接下來的人生能過得有意義且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