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March 30, 2010

觸景生情

剛上了一堂文學翻譯的課。老實說,非常難。我對中國古典文學的認識並不深,嚴格來説簡直是「一概不知」!鄭教授幾乎每一堂課都不斷地重復著同樣的東西。她說,翻譯文學作品最重要的不只是其中的cognitive content (字面之意), emotive content (情感之意)也同樣重要,特別是中國文學,講究的便是個「情」字。

我的重點不是要在這兒長篇大論一番,而是今天的課提到了四個字——「觸景生情」,讓我感觸良多。許多中國當代的詩集一貫採用「前景后情」的手法來描繪當下的心情。比如我們再也熟悉不過的李白之作「靜夜思」,詩人對眼前的景物有感慨,以造成他所用的文字個個都反映了内心深處的情感。

幾千年后的今天,我們身邊不乏遇到類似這種情形。頭幾個月第一次自己一個人在香港生活,不論去到那裏走到哪裏,只要是眼前看到的景或物,都會讓我想家。不知道是不是因爲年齡的關係,還是身處的地方有所變動的原故,以前在書本上讀到的東西如今能有所體會;在冬天裏,「寒風刺骨」的感覺原來竟是如此!

上個星期六晚上觀看了由榮念增執導的舞臺劇「夜奔」。又是另一部我看不懂的舞臺劇。整部劇丟了很多問題給觀衆去思考,印象最深刻的一道題是「如果你用現代的眼光來看林沖,還會是和他當時的想法一樣嗎?」。

我相信一些想法會隨著時間而改變,可有些東西是屹立不倒的,尤其是「情感」這折磨人的東西。

Sunday, March 21, 2010

獻給我的知心好友

在這個學期裏教我的其中一位教授最近出了本新書,書名是《友緣•有緣》。那天剛好在商務書局閒逛,店裏正舉行春節大減價,有八五折,所以便買了一本。我還沒開始看這本書,可是單看書名就知道這是一本關於友情的書。
每個人一生中都會結交到不同“種類”的朋友:知心的、談心的、一面之交的、同甘共苦的,等等。對我而言,朋友不需要很多但至少一定要有個知心的;只要一個就夠了。真的。
因为知心的朋友是可遇不可求的。一切乃緣分所定。

我一直很慶幸能有如此的福氣結識到這位知心好友。她教會了我很多東西。或許應該這麽說,我從她身上獲益不潛,領悟到許多本人視爲很重要的東西。我們倆的成長背景很不一樣——我是一朵溫室裏的蘭花而她則是一朵每天得暴嗮於烈陽下、生存意志超強的牽牛花。我和她同年但我們所經歷的東西有如天淵之別。也就是有這樣的情況,我們才會有緣相識。

和她認識至今已有七、八年了。這麽多年來,受惠于她的關懷、她的眷顧和她那無私的友愛,不勝枚舉,每每都能讓我在她面前變得無地自容。特別是這段期間,我在面對人生極大考驗的當兒,時不時都會得到她的支持與祝福。在此,由衷感謝妳。

心中對她的感激實在太多,太多了。不知要從何說起,該如何向她表達。只想對她說,謝謝妳讓我:

1. 有機會停下腳步看看這美麗的世界

2. 學會怎様去辨別春天和夏天的太陽

3. 知道熱帶和寒帶樹木的區別在於它們的體型

4. 曉得如何凴葉子的形狀識別果樹的名字

5. 聼一些我不喜歡聼但都是為我好的話

6. 每當質疑自己的時候,不斷地鼓勵我撐下去

7. 放縱地去到一個我很不熟悉的地方學習獨立

8. 更能體會到有些珍貴的東西是不需用到金錢

9. 能在你面前缷下面具,呈現我最真實的一面

還有,最重要的是,謝謝妳為我這八個月的遊子生活操心了。從和我一起找學校到找房子、搬東西、購買日常用品、甚至還幫我上網找一些容易烹調的菜譜,讓我更能安下心來念書。每晚上完課后都會撥電給我,問我是否已安全到家。妳不只在精神上支持我,還在行動上給予無限、無私的付出。這一切的一切都讓我非常感動。
這支筆,價格不菲,但我並沒花上一分錢得來的。它是我生平第一次凴自己的文字贏回來的。原本是想要送給她,希望她能常寫信給我 (因爲她的中文字體很漂亮,和她本人一樣)。但後來,她卻將它轉送了給我,要我考試的時候用上它,希望能為我帶來好運。(我猜她是懶惰,不想提筆寫信給我!)

人與人之間的機遇有千百种,能在茫茫人海中與她相識是多麽的一個機緣巧合。缘分如沙,所以要惜缘。我什麽都不會,只喜欢写写字,反映一下心情。兹借這粗淺的文字來表達我對她的欽佩。但願我們之間的友誼永在。

祝妳永遠快樂,幸福。

Thursday, March 18, 2010

長州

第一次到香港的其中一個外島遊玩,它就是長州。它離香港島有大約四十五分鐘的船程。長州給我的感覺很“Pulau Ubin”,因爲一來到碼頭,迎接我們的是許許多多出租腳車的店鋪。可是,長州比Pulau Ubin來得較“商業化”因爲島上設有一家麥當勞分店,一閒星展分行,為遊客安排住宿的當口,几閒售賣旅游商品店及海鮮餐館。來到長州才發現這裡的海鮮比西貢來得便宜好多!真氣人!


長州有個出名的活動項目叫“搶包山”。就是每年的四、五月會舉行這樣的一個活動讓參與者攀爬在這些由好多好多個包子堆積而成的包山上,去搶最頂端的包子。寓意有點像搶上頭柱香吧,這我不是很清楚。我去的時候是一月份,不單沒有的看人家搶包子,天氣還相當寒冷。

行走在長州的小巷時仿佛是在重游西貢的后巷。途中經過幾個有趣的商店,蠻古色古香的因爲是售賣一些舊式的糕點。還真有閒名叫“到此一游”的泡泡茶館耶!有意思!那天覺得天氣實在有點冷,沒什麽心思去仔細觀察島上的點點滴滴。或許,下次選個夏天的氣候再到此拜訪吧!

西貢

以前聽到「西貢」這兩個字,就會聯想起著名音樂劇《西貢小姐》,所以之前到香港工干時,曾有同事提議到西貢吃海鮮,才恍然大悟原來香港有個出名吃海鮮的地方叫「西貢」。之後來到香港念書,所住的地方其實離西貢不遠。那天便結伴和朋友一起乘坐299號巴士來到西貢。


來到這裡的第一個感覺就是這個地方幾乎每個角落都與海鮮脫離不了關係。巴士總站前有個碼頭。沿著這個碼頭竟然停了好多艘小型的漁船。原來是漁夫們在售賣他們的“豐收”。售賣的海鮮種類琳琅滿目,無奇不有,價格也相當便宜。其中一幕是親眼目睹漁夫怎樣為顧客“清洗”所選購的魚。仔細一瞧,在新加坡從沒見過這條魚,全身是青藍色的。問一問身邊的Auntie才知道原來這條魚就是叫“青衣”。

“清洗”完畢便將魚放入膠袋裏,然後把膠袋擺放在一個手持的魚網裏頭,朝岸上的顧客給他。顧客取了膠袋后便把錢放入這魚網裏,這樣漁夫就收到錢了。整個交易相當有趣!漁夫做完交易后,便從海里取上一籮的“豐收”。原來是利用“天然的冰箱”,即冰冷的海水,來存放海鮮。需要“添貨”出來售賣時就順手從“下面撈上來”就的了!

看完了“戯”是時候祭一下五臟廟了。在前往海鮮酒樓的途中,阿貓說可見到許多人在這裡溜狗。想必居住在這裡附近的人應該相當有錢,因爲有海景,有些甚至有遊艇呢。這裡的酒樓大多是做旅客生意,價錢稍偏貴一些,而且主要提供套餐式的晚餐。建議你盡量不要自選海鮮叫師傅烹調因爲這樣確實貴很多。有人曉得圖片中那稀奇古怪的“傢伙”是何方神聖?它是在其中一家酒樓的外面見到的。或許是他們的“振店之寳”吧!

特別喜歡穿梭在后巷内的感覺,體驗一下香港舊時建築物的風貌,別有一番風味。經過的一些店鋪,設計與擺設品也相當漂亮,有特色。這次的“西貢之旅”相當滿意也難忘,是一個不一樣的體會。

Wednesday, March 17, 2010

迷你罐裝飲料

最近不知怎麼搞的,老愛買灌裝可樂!沒辦法啦!誰叫我鍾情於可口可樂。。。。。。的包裝呢?雖然我喜歡喝可樂加鹽 (是大熱天止渴的最佳飲料),但並不常喝因爲年紀大了,得好好照顧自己的身子,減少冷飲。巧的是,那天逛超市又無意中發現這三罐迷你飲料。當我看到最左邊那罐七喜時,心裏不禁樂了起來,仿佛喝了它似的。嘴角還甜滋滋地笑了呢。的確,這罐迷你七喜帶給了我頓時的驚喜,因爲它令我想起小時候所看到的七喜。如果你一眼就認得灌裝上的那個卡通人物是何方神聖的話,那就證明你和我是同一個年代成長的孩子;o 他就是久違了的Fido Dido! 還記得他嗎?曾幾何時,我們的鉛筆、文件夾等文具用品上都印有他那時髦的臉孔啊!咳!不認老都不行咯!經過那麽多年后再次“遇見”他的感覺就好比和昔日的小學同學在街上碰見一樣,很懷念,也很開心。

Tuesday, March 2, 2010

超大罐的可樂

可否見過這個size的可樂罐?

上週六逛超市時,無意中發現這超大罐的可樂。我在新加坡只見過330ml包裝的可樂,而這有500ml leh!Half a litre leh! 這罐是imported from Japan所以價錢有點貴,約新幣兩元。我有收集瓶裝可樂的習慣,不過由於它算是“罕見”的了 (我很“山龜” hor!)所以忍不住把它給買下來了。至於會不會把它開來喝呢,就視情況而定吧!=p

味道不一樣了(?)

這兩天都得早到學校,然後晚上有得上課到蠻晚的,所以得靠些咖啡因來提提神。剛才回家的途中就特別去買了一杯Starbucks 的熱飲Caramel Macchiato 來喝。比起之前在新加坡,我算是很少點這杯飲料來喝的了。喝了一口后,縂覺得味道怪怪的,並不是我所熟悉的那個味道。之前在新加坡喝的版本較甜,而香港這裡的這個版本較苦。難道香港這裡放的焦糖比新加坡少?還是我現在的味蕾只能嘗到一種味道而已呢??味道有變嗎?還是其實是我在慢慢地改變了連我自己都沒察覺到呢??真讓人匪夷所思。。。

一個讓我非常感動的演出

二零一零年二月十五日,第三十八屆香港藝術節正式開幕。打頭陣的是香港最具代表性的藝術—粵劇 (Cantonese Opera) 。一連三晚的演出,每一晚都上演不同的劇目。我觀看的是第三晚也就是最後一晚的演出。當晚唱的戯是《六囯大封相》 及《帝女花》。

我早在去年就買好票了,而且還是以學生价購買的呢!當學生多好啊!


大戲從晚上七點三十分準時開演,直到十一點半才結束,中間有十五分鐘的中場休息。戯一開演就勾起我許多小時候的回憶。以前的大戲只有在農曆的七月才上演的。在那個時候,歌台秀還沒有那麽盛行。演出的場地通常是在一片很寬敞的草地或土地上搭起一個零時的舞臺,白天偶爾會有一些木兒戲之類的,晚上則是唱大戲。阿嫲阿爺、阿公阿婆和我們的父母‘那個年代的人’都相當喜歡看大戲。我還記得爸爸每晚都會風雨不改地去觀看大戲。那時候的我應該只有十來歲,當然不怎麽懂得欣賞這門藝術,只覺得它非常地吵鬧,咚咚鏘鏘的,吵死人了!

不知怎麽的,隨著年齡的增長,開始慢慢喜歡上這些古老的東西。舞臺設計、燈光、道具、背景、戯服和頭飾還有演員們精湛的演繹、唱功,都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整個演出都非常的用心,很漂亮。我從小就喜歡聼《帝女花》裏最出名的一首曲叫做《香夭》,只因覺得它非常好聼。所以那晚,當我現場聽到這首曲時是多麽的感動!真慶幸自己有生之年能有如此難能可貴的機會,一次過欣賞到眾多資深演員的同台演出!要不是主辦單位貼心地準備了中英文字幕,我想我應該不會有如此深切的體會。有了字幕,我才能夠知道演員們都在唱些什麽,同時也更能體會詞中的美。

翻閲場刊時特別去留意做英文字幕翻譯的究竟是何方神聖?!原來兩位不是教授級就是博士級人物。失敬!失敬!本人認爲凡做此文學翻譯的人,來頭都不小因爲此任務真的不容易。最棘手的地方就是語境和文化上的差別,兩者都要掌握的很好才能做到一個好的翻譯。


不知何時還能有如此的幸運再次觀賞粵劇呢?